爱乐透彩票--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v8.8.6
爱乐透彩票2023-01-31 16:05

爱乐透彩票

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乐章——2023开年推进绿色发展一线观察******

  2022年岁末,《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正式发布,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2023年开年之际,记者在采访中看到,鄱阳湖畔,数不清的候鸟在引吭高歌;华北平原,蓝天成为人们照片里最美的背景;巢湖岸边,农田里越冬的不是庄稼而是“草”……各地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神州大地正在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乐章。

视频: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乐章——2023开年推进绿色发展一线观察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照片里记录变化:让环境更加优美

  高耸入云的天津广播电视塔、变化起伏的城市天际线……寒冬时节,摄影爱好者孙涛登上位于天津市区的南翠屏公园山顶,用相机将冬日美景记录下来。

  “以前想拍城市天际线可不容易,放眼望去灰蒙蒙一片,根本拍不到好照片。现在空气好了,天空蓝得通透,随手一按快门就能拍出‘大片’。”孙涛感慨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开年工作第一天,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就在网站公布了《天津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几年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应对的重点任务。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王文美介绍:“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优企业环境绩效分级,助推产业提升,科学、精准地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同时,进一步强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不断提升科技化指挥调度的能力水平,为老百姓换回更多蓝天。”

一列复兴号列车从北京永定门城楼前驶过(2022年8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广袤乡村承载着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向纵深推进,各地着力解决农村的垃圾、污水、厕所等问题,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龙岗镇的村民们参加垃圾分类小游戏,学习垃圾分类知识(2021年9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寒冬时节,记者来到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赵各庄镇福山口村,眼前群山环绕,拒马河蜿蜒流淌。这条河,是福山口村村民、摄影爱好者许增利眼里的“宝地”。

  相册里的一张张照片记录着当地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2022年,许增利拍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照片发到朋友圈后,收获了不少网友点赞。

  “我拍到这些珍稀水鸟也就近几年的事儿。”许增利翻开一张前些年的旧照片,河岸边全是垃圾,“以前人们习惯把垃圾往河边倒,夏天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到秋天大风一刮,垃圾四散。”

  许增利往后翻着相册,看着一张文化广场的照片说:“这原来是村里堆垃圾的地方,现在建成了广场,有凉亭有花草,好多人喜欢坐在这看看山水。”随着保定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福山口村也行动起来,治理垃圾污水,改善村容村貌。

  保定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崔文宇表示,目前保定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基本实现村庄干净、整洁、有序的目标。“农村人居环境实现‘质变’不容易,要想保持好成果还需要久久为功。”

  账本上透视前景:让发展更加绿色

  2022年12月21日,山东首单排污权交易在刚刚搭建完成的山东省排污权交易平台上竞价成交。山东三丰新材料有限公司每年7.81吨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权被两家企业买走。

  “多余的排污权能换成真金白银,我们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更高了!”公司的一位负责人惊喜地说。

  卖方山东三丰新材料有限公司加大废水废气的处理力度,通过对产生的有机废气进行高温分解燃烧,实现废气达标排放,节省出了部分排放指标。买方两家公司需要排污权指标保障项目落地,最终分别以每吨1490元的价格竞得3.594吨、每吨1470元的价格竞得4.216吨排污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总量处副处长苏波介绍,山东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以东营、临沂为试点,开展市域内交易。下一步将探索扩增试点城市范围,并谋划研究全省统一的排污权交易政策体系,有效推动实现环境要素优化配置,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好支撑。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村民在河长的组织下清理乌嘎河垃圾(2022年11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农药化肥减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耕地轮作休耕……如今,农业生产也正在悄然改变。

  元旦前后,在安徽巢湖的一级保护区内,大片的农田里生长着正在越冬的紫云英,绿意盎然。

安徽省肥西县花岗镇英塘村农民将紫云英翻耕入地,作为有机水稻种植的底肥(2020年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合肥市巢湖市烔炀镇的种粮大户张文建介绍,以前种地都是稻麦轮作或稻油轮作,土壤明显板结,作物产量也越来越低。“我们秋季在田里种植了紫云英,等到4月再翻入土中,能起到改良肥力、调节土壤酸碱度的效果。”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八角镇“八角花谷”内新修建的旅游公厕(2019年9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以前种地至少打四五遍化学农药,现在就封闭除草期和孕穗期各打一遍生物制剂,其他都靠物理防控,稻米的品质更好,自然也不愁销路。”刚刚参加完中化现代农业安徽有限公司巢湖技术服务中心组织的绿色种植培训,张文建也积攒了不少经验。

  中化现代农业安徽有限公司为巢湖一级保护区内近6000亩农田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公司业务运营部负责人李骏算了算账:“以绿色种植的方式种植优良品种,农民的水稻可以卖到每斤1.7元,加工出的巢湖大米更是卖到每斤7.5元,实现了绿色生态农产品卖出更优价格。”

  笑容里展望未来: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冬日阳光下,鄱阳湖上的晨雾似一层薄纱,笼罩着鸟儿的啼鸣。

  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南山管理站站长李建新露出笑容:“这个冬天数十万只候鸟在湖区越冬。令人惊喜的是,一些珍稀候鸟特别是东方白鹳的数量明显增多了。”

众多候鸟在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栖息(2022年1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一系列部署。2022年12月30日,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正式表决通过,法律将进一步加强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候鸟在鄱阳湖畔的南昌高新区五星白鹤保护小区栖息(2022年1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鄱阳湖是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就在几个月前,李建新他们还在为鸟儿们的越冬栖息忧心忡忡——受旱情影响,鄱阳湖水位明显下降。

  保护区管理局会同保护区内的3个村委会、1个红石厂谋划实施“协议管湖”——由管理局提供经费,从退捕渔民中聘请管湖员,争分夺秒控水保水,为迁徙水鸟和原生物种提供优质栖息地。

  李建新说:“未来一段时间,我们还要加大巡护力度,清理沉在湖底的废弃渔网渔线,让鸟儿们在鄱阳湖安全过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不少游客登上重庆市开州区举子园内的文峰塔,将汉丰湖的一湖景色尽收眼底。正值三峡水库丰水期,偌大的汉丰湖上,不少浅滩已被淹没,形态、颜色各异的植物在水中挺立,形成一片片别具特色的水中林地。

重庆市开州区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2020年5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汉丰湖是当地为治理消落带生态环境形成的一片人工湖。开州区在重庆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创新性实施集水质净化、景观美化、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提升等功能于一体的鸟类庇护林、林泽、基塘、滩涂生态保育四级工程。

  如今,汉丰湖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繁荣了经济业态。依托生态优势,当地建成汉丰湖水上俱乐部等10余个文旅项目。据统计,2022年汉丰湖景区接待游客600余万人次。

  “坐在汉丰湖边吹吹风、喝喝茶,惬意得很。”湖边一家农家乐的主人周波笑着告诉记者,他的农家乐观光季每天可接纳100多人,预计今年的生意一定会更红火。

  人与青山两不负。新年伊始,神州大地生机勃发,亿万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在生动铺展。

  文字记者:高敬、黄江林、高博、张武岳、水金辰、陈毓珊、李晓婷

  视频记者:张南琦、张涛、岳文婷、苏凯洋、邹尚伯、张硕、余国庆、潘志伟、程济安、曹力、陶冶、李晓婷、何春好、毛俊、罗新才(摄制)、牛思佳(报道员)、李采霏(报道员)、罗翀(报道员)、杨成(报道员)、汪喜兵(报道员)、董立厚(报道员)、刘文化(报道员)、陈永松(报道员)、贺宝(报道员)、王磊(报道员)、李雪梅(报道员)、赵海涵(报道员)、关智文(报道员)

  海报设计:赵丹阳

  新媒体编辑:姜子炜

  (新华社)

高校清理校级科研机构——去除冗余之后,科研组织管理怎样优化******

  光明日报记者 杨飒

  高校是我国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主阵地。过去十年间,高校科技力量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校级科研机构成为高校加强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力量。

  然而,近期不少高校却纷纷发布清理校级科研机构的通知,引发社会关注。清理校级科研机构释放出何种信号?学校应如何更好地管理校级科研机构?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高校清理校级科研机构——去除冗余之后,科研组织管理怎样优化

2022年6月17日,在重庆大学的实验室,学生进行新型硅肥研究实验。新华社发

  淘汰“僵尸”机构,减轻学校管理负担

  近期,湖北大学发布《关于清理校级文科研究机构工作的通知》,称“为规范我校校级文科研究机构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文科研究机构科研水平……学校决定启动校级文科研究机构清理工作。”

  稍早前,华南农业大学也在《关于开展校级科研机构优化调整和申报工作的通知》中表示,对学校“校级非实体科研机构进行整合优化调整和清理(含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值得关注的是,在撤销一批不符合要求的非实体科研机构的同时,该校还明确,要新建一批聚焦前沿科学的非实体科研机构。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表示,清理校级科研机构的原因,应该从其成立目的、运作情况等方面分析。一般来说,成立科研机构大都是为了促进学术发展,推进科研成果产出,支持科研成果的技术转化等。成立初衷往往是积极的。“但据我了解,一些校级科研机构在成立的时候,并没有获得学校的实质性支持,严格说来属于‘三无机构’:无经费、无人员、无办公场所,即学校不提供额外的经费支持,需要个人去申请纵向或横向科研经费;除了带头人外,没有编制,所以无固定人员,全都是兼职;因为无行政规划,也难以配套专门的办公室或实验室等。此类现象,在文科类科研机构中比较普遍。当然,也有一些科研机构,可能从学校某个部门或者机构负责人所在学院获得少量的经费支持,但大都不长久,很难维持一个科研机构的正常运转。”

  郭英剑补充道,从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到,一些高校所清理的科研机构,大都处于停运、负责人退休状态等等。因此,应该属于正常的清理范围。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也认为,清理校级科研机构主要是把名存实亡的“僵尸”机构淘汰掉,减轻学校的管理负担。“校级科研机构从建立到发展,有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的逐渐被淘汰走向消亡,都是可能发生的情况。”

  张端鸿认为,校级科研机构的优胜劣汰是高校优化科研组织管理的必然过程。一些校级科研机构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逐渐被淘汰了;也有一些校级科研机构建立以来只是一个空转的平台,客观上需要清理。建立常态化的校级科研组织动态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这意味着高校更加重视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

高校清理校级科研机构——去除冗余之后,科研组织管理怎样优化

  2021年6月11日,中国农大河北省鸡泽县综合试验站小麦试验田中,师生们在田间采集数据。金书怀摄/光明图片

  校级科研机构获批不易,但管理考核标准不完善

  清华大学科研院丁帆等学者曾梳理了清华大学校级科研机构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学校自主批建科研机构和联合科研机构(学校以协议形式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建立的科研机构)。其中,自主批建科研机构分为部委委托学校建立、根据学校战略发展部署建立、学校顶层规划布局建立、学校为筹备政府批建科研机构建立四类。联合科研机构则包括与国内企事业单位或国(境)外企业合作建立,与国(境)外大学、研究机构或组织合作建立两类。

  丁帆等学者认为,校级科研机构的出现为高校构建了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平台,开辟了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新途径,也为高校提高科研能力及实现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道路。

  那么,高校校级科研机构的建立和清理是否有相关规章制度可参考?

  张端鸿指出,除了省部级平台、国家级平台有相应层面的管理机制外,一般性的校级科研机构均归属学校内部科研管理,其成立和清理主要依据学校科研机构管理办法。按照通例,高校层面会出台校级科研机构管理条例或者办法,由学校科研部门、机构或组织人事管理部门负责审核,重要的校级科研机构需要通过校长办公会议审议。

  郭英剑介绍,对于少数获得学校经费支持的科研机构,高校一般都有考核指标;但是,对于那些“三无机构”,高校通常并没有具体考核指标,所以,机构负责人的成果,一般都被认为是科研机构的成果,以此作为机构能否继续存在下去的重要依据。当然,具体的管理,各校有不同的方式,但大都归科研处管理。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不少高校均出台了科研机构管理办法,不仅有设立要求,更有管理与考评指标。

  例如《上海师范大学科学研究机构管理办法(修订)》中提出的申报标准之一是“申报科学研究机构必须以学校相关学科为支撑,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研究方向,以及相对稳定的建设规划。”而在“管理与考评”中明确规定,“校级科学研究机构建设周期为四年。自批复日期起,四年建设周期结束,通过相关绩效考核可进入下一轮建设周期。绩效考核的对象为原科学研究机构的全体成员。对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科学研究机构,由主管部门报请主管校长批准后撤销”。

  张端鸿表示,校级科研机构是依托院系等教学科研组织建立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研平台,也有少部分是完全独立于院系的。跟院系内设的科研机构相比,校级科研机构或者其负责人一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才能在学校层面获得审批。校级科研机构以学校层级的名义面向社会各界拓展科研合作。而涌现一批活跃的校级科研机构,有助于高校科研整体活力和实力的提升。“校级科研机构管理比较灵活,有助于形成较强的科研资源吸纳能力。很多校级科研机构具有成长性,有些省部级平台、国家级平台也是从校级科研机构成长起来的。”

  郭英剑认为,校级科研机构要想运转良好,就必须认真对待。“现在的情况是,申请成立获批不易,但成立之后,管理相对放松,很大程度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高校清理校级科研机构——去除冗余之后,科研组织管理怎样优化

  2021年6月26日,在江苏泗洪经济开发区新科技实验室内,党员工程师带领科研团队开展研发工作。耿怀军摄/光明图片

  清理机构的同时,更应多扶持有潜力的科研机构

  丁帆等学者曾在《设立校级科研机构的必要性探讨》一文中指出,校级科研机构的建立有助于发展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对高校学科建设及声誉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文章表示,成立校级科研机构可聚集多方资源,突破传统学科束缚,通过集中科研力量,避免人力、物力和科研资源的隐性浪费,控制科研成本,降低科研工作重复率,提高科研成果产出率,拓展科研思路及方法,发展优势学科、开拓新兴学科,扩大高校的科研与学术影响力。

  那么,校级科研机构建立后,如何才能保证其长效运转?

  郭英剑认为,首先需要学校投入,并认真加以管理。“既然批准机构成立,就应该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为机构运转提供必要的支持。相比于为科研机构提供充足编制、供给办公场所,给予一定科研经费支持虽然也有难度,但存在较大可能性。当然,如果成立该科研机构的目的,是为了以此为学校争取额外的科研经费,那另当别论。有了经费,即使没有固定人员,也可以临时聘请工作人员,或者按照科研项目要求聘请人员,会议室、实验场所等空间也都可以自行租用,机构也就可以迈开正常运转的第一步了。”

  张端鸿指出,校级科研机构有效运行的关键是人,机构成立后,核心成员是不是继续在这个平台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关键。高校应当对校级科研机构建立动态监测和管理机制,着力培育一批充满活力、具有影响力的校级科研机构。“我认为,清理校级科研机构不应只把关注点放在‘淘汰后进’上,更要发现并扶持有潜力的科研机构乃至院系内设科研机构,同时不断优化管理。”

  郭英剑表示,“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今天的文科科研机构比过去具有更大的作用与价值。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可以不局限于学院较为单一的专业设置、学术资源,通过科研机构的形式,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人员组织在一起,从而进行学科中各专业与其他专业的重组,形成文理交叉。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达到扩展知识和创新思维的目的。”

  他认为,如果建设得较为成功,校级科研机构完全可以在新文科背景下,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对于文科而言,已经到了科研机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用整顿清理的时机,对其中的‘潜力股’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支持,让其在新文科背景下发挥文理交叉与融合的时代作用。这比一味清理、淘汰,意义要大得多。”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3日 14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爱乐透彩票地图